时间:2020/6/1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广东卫生计生》1月2日四版

心律失常“花样”多

○医学指导:医院心血管内科???郭军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常见的、重要的一组疾病。它可单独发病,也可与其他心血管病伴发,可突然发作而致猝死,也可持续累及心脏而致其衰竭。健康体检中,人们常常会遇到“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缓”等等,都属于“心律失常”的范畴。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郭军解释,轻度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等影响甚小。较严重的心律失常,如病窦综合征、快速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可引起心悸,胸闷,头晕,低血压,出汗,严重者可出现晕厥甚至猝死。

解析:什么是心律失常?

为了让大家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从心脏的结构说起。从结构上来看,心脏可分成四个部分,上部是左、右两个心房,下面对应左右两个心室。控制心跳的总司令部位于右心房上缘的叫做窦房结的组织。

为什么窦房结能控制心跳呢?因为窦房结内有特殊的神经细胞,会像萤火虫那样有规律地放电,心脏的肌肉就按照它的指令有规律地收缩,产生搏动,也就是通俗说的心跳。

当然,这种电流是非常微弱的,不会被人感觉到。由于正常的心跳是按照窦房结的指令有规律的进行的,所以医学上把正常的心跳命名为窦性心律。

窦性心律是不断变动的。正常情况下,绝大多数人窦性心律的心率——也就是每分钟的心跳次数——应该在每分钟60~次之间,但这并非绝对。有人生来稍微偏慢,有人可能稍微偏快。而且,每个人在一天当中也必须是变化的。这和人的身体活动、情绪变化、体位改变都有关系。

一般而言,超过次/分,我们称之为窦性心动过速;而低于60次/分则称之为窦性心动过缓。不过,如果你的心率总是超过次/分或者慢于60次/分,也不必过于恐慌,医院找心律失常专业方面的医生进行咨询。

如果心跳不是根据窦房结正常发出的指令跳动的,那情况就相对复杂一些,我们称之为心律失常,说明心脏有会异常放电的病灶。医生必须在患者犯病的时候捕捉到心电图,才可以判断这种心律失常起源于心脏的哪个部位,从而找到病因,对其进行治疗。

辨别: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是否心律失常呢?

从症状上来看,一部分心律失常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心慌、胸闷、头晕、昏厥、黑蒙等情况。通过心电图等体检也可以发现可疑的问题。然而,这里需要注意,并非出现以上症状就是心律失常;平时体检测心电图未发现问题也不代表你心脏健康。就如上文所言,窦性心律是不断变动的,几秒甚至几十秒的心电图检测未必能正好捕捉到犯病时的情况。心律失常的“花样”很多,我们自身有时也能捕捉到一些症状,最常见的是心悸,患者能感觉到心跳(正常来说我们感觉不到心跳),或感觉到心跳不齐,像要蹦出来一样,有些人还会有胸闷、心慌等表现。除了心悸外,有些心律失常表现为心动过速,患者感觉到心跳厉害,速度很快。此外,有些心律失常的患者,平时感觉不到异常,但病情一发作就会晕倒,如室速、室颤等类型的心律失常,这属于较严重的心律失常。

由于心律失常并不是时刻发生,为了更好地发现问题,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有利于抓住心律失常的蛛丝马迹。

专家表示,目前国内外市面上较为常见的穿戴设备主要有三大类:一类是戴在手腕上的,如AppleWatch,小米手环;一类是手指触碰式,如Alivercor心电检测仪;还有一种是内置电极的束胸胸带。绝大部分家用可穿戴设备为单导联心电监测,可以由患者本人随时佩戴并记录心律失常,但通常不是医用的标准12导联,即不能从心脏的不同角度来看心跳是否正常,而且可能存在接触不稳定的情况,对于较为复杂的心律失常缺乏足够的诊断信息。

治疗:根据类型判断是否需要治疗

心律失常有先天与后天之分。遗传性心律失常多为基因通道突变所致。后天获得性心律失常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其中以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和风湿性心脏病为多见,尤其在发生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死时。发生在基本健康者或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患者中的心律失常也不少见。其他病因尚有电解质或内分泌失调,麻醉,低温,胸腔或心脏手术,药物作用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

根据心律失常患者的症状、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其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来判断是否需要治疗。通常包括发作时心律失常的控制、去除病因病灶、改良基质、预防复发等几个方面。治疗方法上可分为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方法?包括压迫眼球、按摩颈动脉窦、捏鼻用力呼气和屏气等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的方法;电复律、电除颤、心脏起搏器植入和消融术等电学治疗方法;外科手术等。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现临床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已近50余种,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大多医生同意根据药物对心脏的不同作用原理将抗心律失常药物,例如钠通道阻滞药、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钙通道阻滞剂。至于何种疾病导致的心律不齐以及治疗、用药方法都需要经过医生诊断后使用。(通讯员陈杨)

糖尿病致盲?糖网症是“元凶”

○医学指导:广州中医院眼科????黄仲委

由糖尿病引起的一种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症)已成为全世界导致视力缺损和失明的第二大因素。专家认为,如果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五年后极可能出现糖网症。一旦发生糖网症,如不及时治疗,致盲率很高,甚至引起严重的青光眼,眼痛难忍,最后只有摘除眼球。

病变:避免糖网症的发生

糖网症是一种眼底疾病,它的形成是由于长期高血糖导致视网膜血管的管壁受到侵蚀,出现视网膜内小的出血、渗出、微血管瘤、新生血管的产生。到了病变晚期,发生新生血管破裂出血,或造成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视力严重下降乃至失明。

目前医学水平对糖尿病无根治的办法,糖网症也不可能根治。而且一旦发生糖网症,它的发展并不会由于血糖的控制而停止。因此我们应该尽量避免糖网症的发生,一旦发生一定要密切和眼科医生配合,遏制它继续恶化。

渐进:每三个月到半年到定期检查眼睛

早期糖尿病患者多数视力没改变,常常被患者忽视。眼底视网膜分为后极黄斑部和周边部,如果黄斑部还未侵犯,还没有出血或渗出,患者可能不易觉察,但此时周边网膜有可能已经出现了损害,而且正在向后极黄斑部缓慢或者迅速发展。

因此,一旦确诊为糖尿病,医院眼科进行详细检查,以全面评估病变程度与视网膜功能状态,包括视力、眼压、房角、晶状体、虹膜、玻璃体和视网膜。有条件的话可以配合OCT、视觉电生理、眼底血管荧光素造影等检查。眼底血管荧光素造影可以帮助了解视网膜微血管瘤、新生血管范围,其优势在于能更快更准确发现糖网症微细病变。如果玻璃体混浊,眼底不能看清楚时,要作超声波和视觉电生理检查,协助判断视网膜功能和形态。如果眼科检查正常,也需要每三个月到半年到眼科定期复查。

如果不幸已经患上糖网症,一定要在有效治疗糖尿病的基础上,交由眼科控制糖网症的发展。糖尿病引起的眼科并发症除了糖网症以外,还有白内障、视神经病变和眼肌病,这些疾病,眼科检查都会给予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