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2/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白癜风的相关知识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001/5738100.html

洪雅的瓢儿坝并不出名,百度百科也搜不到。知道瓢儿坝,源于一位朋友告诉我,那里和家乡历史上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有关。

这位人物叫曾璧光,洪雅中山人,生于清乾隆六十年(),通经史、晓书法,道光三十年()考中进士,选取为翰林院庶吉士,咸丰二年()后授翰林院编修,命在上书房行走。咸丰七年八月,奉诏照料恭亲王奕?读书。十二月又照料淳郡王奕譞读书。淳郡王后来加封为醇亲王,他的儿子就是后来的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咸丰九年,曾璧光出任贵州省镇远府知府,后升任贵州巡抚,赏二品顶戴。贵州任职期间,面对贵州多年兵祸匪患,乱象丛生的局面,曾璧光审时度势,运用与军机处掌权的恭亲王、醇郡王的师生关系,争取到四川、云南、湖南、湖北等省的经济、军事援助,利用贵州百姓久乱思安的民心,采取“恩威齐施,剿抚并用”的策略,运筹帷幄,有效地平息了各地叛乱,其中也镇压了轰轰烈烈的贵州苗族农民大起义,使贵州得以恢复了太平安宁,而后发展交通,兴修水利,栽桑养蚕,引进农业技术,为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光绪元年()八月中旬,曾璧光因病在贵州去世,九月十三日光绪下诏追赠曾璧光“太子太保”衔,照一品官员例卹,赐予“文诚”谥号,封荫其子曾尚矩为员外郎,两个孙子分别以举人、主事录用。光绪二年,曾璧光的遗体运回洪雅安葬,清廷下诏修建了曾公祠和宫保第,宫保第修在城隍街,由光绪皇帝御笔题字,曾公祠在洪雅中学校内。

瓢儿坝像一个甑子里舀饭的木瓢儿,瓢把低而长,瓢口高而圆,瓢口中间曾经是曾璧光的坟墓,瓢口周边堤坝上,绿树成荫,风景秀丽。瓢儿坝三面环山两面水,南面是从三观堂、牟河坎、斜桥子、碾盘桥流经而来的河水,北面是从总岗山水库起源,途经肖水河、新安子、金花桥、殷河流下来的河水,两条河流绕坝一圈,在三合沱汇合,流向远方。

曾璧光年出生于洪雅县中山乡曾沟村一个贫寒的农人家庭,父亲曾华旭在曾璧光年幼时因病去世。童年的曾璧光每天早晨放了牛,手里拿着一个饭团去沙溪寺修文书院读书,中午饿了就吃那个饭团。后来曾璧光的母亲带着他回到柳江镇的姜嘴居住,姜嘴是曾璧光的外婆家,外婆家日子也不好过,曾璧光的母亲就到张柱家帮工。张柱在三华寺开着学馆,不愿辍学的曾璧光每天把牛往树上一拴,就躲到壁檐下偷听,日子一久,背熟了很多课文。后来张柱发现一个放牛娃也会背诵很多课文,得知是在屋檐下偷听的后,动了恻隐之心,免费让他上学。据说张柱免费收曾璧光为学生的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一条乌龙下凡喝水。第二天曾璧光为他研墨时,往砚台里倒满了水,张柱刚要责备,曾碧光俯下身子,用嘴把多余的水喝掉,弄得满嘴乌黑,张柱恍然醒悟,这不就是梦中的乌龙吗?于是将女儿许配给他。张柱,字带江,洪雅柳江人,出生于书法世家,清代四川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以独创一格的“带江体”颇受时人赞赏,传至京城,受到皇帝的赏赐。在民国25年上海举办全国近代书法展览中,被评为全国近代书法家第6名。后来张带江去湖北省石首县任知县,就将曾璧光委托给诗人袁文藻继续教学。张带江是曾璧光的伯乐。世有伯乐,然有千里马,可以说没有张带江,就没有曾璧光未来的辉煌。

瓢儿坝已不见当年曾璧光墓地的痕迹,坟墓和墓碑早已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毁掉,改作良田。而今里面种满豆子、玉米、红苕等农作物,放眼望去,一望无垠,风光无限,在这深丘地带,甚是难得,难怪被曾璧光的后人选作安葬曾璧光的风水宝地。可也有人说这个地方没选好,曾璧光做了那么大的官,一个瓢儿就把他盛了,以致不发后人。其实这只是人们的一种说法罢了,曾璧光的玄孙女曾宪琬女士告诉我,之所以选瓢儿坝作曾璧光的墓地,主要是曾璧光的祖坟和族人都葬在中山乡的曾沟、何沟、瓦窑山,这里和他们遥遥相应。

曾璧光在贵州为官清廉,去世后清理他的遗物时,只有几箱书籍和一箱衣物,连把遗体运回洪雅安葬的路费都没有,最后由清廷一次性拨付五百二十五两银子。五百两银子为安葬费,二十五兩银子是致祭银。曾璧光贵州为官期间也得罪了一些同僚,后来得了风寒,风寒是不能吃洋参的,一位下属却给他献了一只洋参,要他滋补身体。不懂医学的曾璧光信了此言,以后病愈治愈坏,身体愈来愈差,临死前嘱咐后代儿孙不要为官,因为官场复杂,无法把握。后来曾璧光的后人,大多从事学术研究。据说曾璧光去世的当晚他的一位族人在洪雅夜观天象,看见黯淡的月光下,一个小人儿骑着一条龙飞向天空,随后传来了曾璧光在贵州去世的消息。而在贵州,传说曾璧光去世的当晚天空下起了倾盆大雨,山洪暴发,河堤决堤,但洪水经过的地方淹没了村庄,却没淹死一人。传说的真实程度无从考证,但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曾璧光尊仰的心情。曾璧光的灵柩运回洪雅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所经之地沿途官员全部出城迎接。到达洪雅那天,更是万人戴孝,盛况空前,乡人齐聚高岩渡口,迎接曾璧光魂归故里。

一个农家放牛娃通过自身努力,55岁考上进士,可谓大器晚成。能在皇宫里给两位亲王当老师,以后又当上贵州巡抚,官至二品大员,死后享受一品待遇,那是他通过艰苦奋斗为族人和家乡赢得的风光和荣誉。做官期间励精图治,为政清廉,积极为清廷分忧解难,可谓真正做到了在其位谋其政。清廷对他褒奖,不仅仅因为他和皇亲国戚搭上了关系,也不仅仅因为他是朝廷的重臣,而是对他的才华和能力给予充分肯定。历史的风云变幻莫测,曾璧光的坟墓后来被掘,那是时代的局限,因为在那阶级斗争的年代,他被贴上了“镇压贵州苗族农民起义刽子手”的标签。传说曾璧光的坟墓里有金脑壳、金砖、银砖等陪葬品,费了很大功夫掘开之后,发现里面除了一些珠子玉器外,并没有传说中的金银宝物。为曾璧光守墓的一位付姓人家,默默地收起四处散落的曾璧光遗骸,葬到了地下。改革开放以后,家乡搞起了旅游开发,开始收集他的人文历史,重新用历史的眼光给予定位。

瓢儿坝两面的河水潺潺流着,没有浪花,静静地涌动,好比历史的车轮在不停地转动。一个瓢儿能否盛下一位一品大员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曾经留下历史的纷争与人文传说。

作者:罗大佺

本期编辑|梁前坤李俊

山水洪雅|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