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0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hunan.ifeng.com/a/20170705/5797804_0.shtml

诸葛亮生于东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年)。他的家乡属于琅琊郡阳都县,就是今天山东省沂南县,当时属徐州刺史管辖。建安十九年(公元年),诸葛亮34岁时,奉刘备之命率军从荆州西援,随即入川,与刘备会师成都。秋天,刘备大军占据成都。诸葛亮从此定居成都,直到54岁病逝于五丈原前线,为时达21年。如果把诸葛亮27岁随刘备出山作为他一生事业的正式开始,那么这一年即建安十二年(公元年)算是诸葛亮一生的转折点,也恰好是他人生旅程的中间点。诸葛亮幼年时,母、父先后病故,几姊妹由叔父诸葛玄抚养照顾。诸葛亮在家乡生活了13年(或曰12年)。他在14岁时,随着叔父离开家乡赴豫章(今江西南昌),次年又投荆州牧刘表。诸葛亮17岁时,诸葛玄病逝。失去主要依靠的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在刘表帮助下移居隆中耕读,前后达10年。隆中当时属于南阳郡邓县管辖,但却离襄阳城很近,在襄阳城西20里。所以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说“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诸葛亮27岁出山辅佐刘备,34岁入蜀到成都“定居”,其间主要在荆州活动,时长有8年。当时的荆州地盘很大,大约包括现在的河南南阳、湖北西部、湖南大部。

诸葛亮入蜀到成都定居以后,有过两次较长时间的离开:一次是平定南中叛乱,一次是北伐即所谓“六出祁山”(实为“五出祁山”)。当然,“六出祁山”也可以算作几次离蜀,每次为时长短不一。但是,不管为时多长,都只能算作“出差”,是临时外出公干。诸葛亮的居住地、户籍所在地都没有变,可视作“成都人”或者“成都居民”。

如果按照这样的理解,那么在诸葛亮54年的生涯里,有20年时间生活在成都及四川,而这20年又是他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大发挥的时期;是他的事业成就惠泽世人达到高峰的时期;是他得以留名青史,成为名臣贤相,成为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的主要功业积累和完成时期。

诸葛亮的名字注定与四川联系在一起,所以也注定与巴蜀文化、天府文化联系在一起。诸葛亮成为首批“四川历史名人”名副其实!

其实,远在诸葛亮入川到成都之前,他就注定要与四川成都结缘。建安十二年(公元年),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这位年轻后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向刘备献上“兴复汉室”的大计。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其中有“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總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这里,诸葛亮三次提到“益州”或“巴蜀”,可见其对汉末时期巴蜀和西南地区的重视,显出其把“兴复汉室”的基地和希望建立在西蜀益州的宏伟而长远的政治主张。汉代的益州,是十三州(刺史部)之一,是东汉三个最大的州之一。其最大范围包括今川渝,云贵,汉中大部,湖北、河南小部分,治所在蜀郡的成都。

不过,等到诸葛亮真正入蜀到成都,那已是七年之后的事了。

建安十九年(公元年),34岁的诸葛亮率军与刘备在成都会师,益州牧刘璋投降。刘备夺取益州,自领益州牧。刘备集团是以武力由外部强占益州的,所以他们要想在益州立住脚,除了自己原先的旧有元老人员外,还得紧紧依靠本土人士。当时的益州,重要势力大致有几个方面:第一就是跟随刘备转战中原、荆楚,并随之入蜀的;第二是所谓“本土”人士。其实这个“本土”非常复杂,可分三小类:1.刘焉、刘璋旧部;2.在刘璋手下供职的“本土”人士;3.刘璋时期不得志的“本土”人士。[1]对于这些不同来源、不同属性、不同籍贯的各类人才,刘备、诸葛亮必须要通盘考虑,处理好各方利益,调整好人事关系,做到人尽其才,为我所用。这样的用人政策,在刘备生前和诸葛亮等人制定之后,到诸葛亮全面执政时期,继续贯彻执行,并不断予以优化改进。自始至终,蜀汉统治集团内部基本上是稳定的,没有出现太大的矛盾争斗。这样就有力地保证了国家政权的稳定,为刘备、诸葛亮“兴复汉室”大计的进行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组织保证。

汉中是益州北部的边郡,在今陕西南部,是蜀汉政权的北方屏障、战略要地,当时被张鲁割据。建安二十年(公元年),曹操征汉中,秋天入南郑。建安二十二年,刘备率大军北上夺取汉中,以法正随军参与军机。诸葛亮则留守成都,负责供应前线军需物资,随时调集人马增援。诸葛亮虽然没有上前线,但是他在后方的工作包括后勤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三国志》说他做到了“足食足兵”[2],有力地保证了刘备的前方作战。建安二十四年(公元年)五月,刘备拿下汉中。诸葛亮《隆中对》中“跨有荆益”、建立“兴复汉室”的根据地的目标基本实现。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年)七月,刘备在诸葛亮、法正等人的推举下,成了汉中王。由于当时汉献帝还在,刘备只能称王,立子刘禅为王太子。

蜀汉章武元年(公元年),蜀中传言献帝遇害。大家劝刘备称帝,刘备却未答应。诸葛亮再三力劝,刘备遂于四月即帝位,以成都为国都,改元章武,国号“汉”,立刘禅为皇太子;又以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置百官,立宗庙。

七月,刘备一则因关羽亡于东吴,二则也想夺回丢失的荆州(其实是荆州西部三郡,荆州别的地方已经被孙权分去,关羽丢失的只是剩下的一半荆州),不顾劝阻,挥兵征讨东吴。次年五月,东吴将领陆逊以火攻大破蜀军,刘备逃回白帝城,将白帝城改为永安。诸葛亮得知刘备兵败,说道:“法孝直(法正字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3]由此可见,诸葛亮对刘备此败的感受是很深的。他可能已经预见到蜀汉基业的某种危机。

章武三年(公元年)二月,刘备在白帝城病重,叫人从成都召来诸葛亮。诸葛亮安排刘禅留守成都,自己带上刘备的两个儿子刘永、刘理,赶到白帝城。君臣二人于此天天朝夕相处,谈心交流,达两个月之久。四月,刘备令人从成都叫来尚书令李严,向诸葛亮托孤。刘备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涕泣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对刘备和蜀汉政权表达了耿耿忠心。刘备又下诏敕后主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4]刘备终年63岁。不久诸葛亮奉送刘备之棺回到成都。刘备葬在成都南郊。刘备墓称为惠陵。刘禅谥父亲为昭烈皇帝,史书称之为先主,称刘禅为后主。

这一年,诸葛亮43岁,刘禅17岁。

刘禅即位,改元建兴,章武三年即建兴元年(公元年)。刘禅即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允开府治事。开府治事就是说作为丞相的诸葛亮有了属于自己的行政办事机构,即相府;不久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5]诸葛亮开始全面管理蜀汉。

现在许多学者都认为,刘备和诸葛亮的私人关系是很好的,诸葛亮也深受刘备信任。但是,刘备在世时,就诸葛亮的地位和作用而言,实在不是罗贯中《三国演义》里所说的那样高大。简单点说,诸葛亮并不是刘备征战和决策的时候离不开的人。入蜀之前的赤壁之战,诸葛亮主要是起穿针引线促使孙刘组成联盟共同抗击曹操的外交作用。在这件事上,《三国演义》把诸葛亮大大拔高、神化了。刘备占据荆州,这倒主要是靠诸葛亮。刘备入蜀占据益州,带的是庞统、黄忠;刘备夺取汉中,身边主要谋士是法正;刘备征东吴,没有重要助手,主要是自己干。刘备在时,诸葛亮先是“军师中郎将”,后为“军师将军”。刘备即帝位后,以诸葛亮为丞相。即便在此时,其地位和后来居上的法正也不相上下。法正被任命为尚书令,直接对刘备负责,是总揽一切政令的首脑。诸葛亮名义上则是总摄政务,统帅百官。刘备这么做可能有平衡、协调两人的用意。

劉备去世后,诸葛亮的地位有了提升,实权得到扩大。从此时起,诸葛亮才成为蜀汉政治、军事的决策者,“事无大小,咸决于亮”。这样的情势一直维持到他去世,达11年之久。

诸葛亮发挥聪明才智,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从多方面治理蜀汉,可以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首先是推行严刑峻法。刘焉、刘璋父子在蜀,德政不举,威刑不肃,租赋负担偏在不公。加上刘备集团是外来户,系“客籍”,当地的“主籍”土著必然会有不服甚至反弹。诸葛亮采用严刑峻法以应对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对此,代表很多人立场的法正就曾经谏过诸葛亮,诸葛亮回答:“刘璋暗弱,……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6]回绝了法正。

诸葛亮治蜀,最为后人称道的是,对人对事,都能“开诚心,布公道”[7],依法办事,赏罚公平。受他惩罚的人,都对他没有怨恨。如廖立、李严,虽因罪被废,但都希望诸葛亮能再用他们。当听到诸葛亮的死讯时,一个叹息自己再无出头之日,一个激愤发病而死。

其次,诸葛亮用人,能做到选贤任能。蒋琬、费祎、姜维,都是被诸葛亮考察后选中的人才,可以说都是有才略可任事者。当然,诸葛亮用人也有局限性。对于一些有本事但偏激、自负,有好胜、冒险等毛病的,他不重用,如魏延、彭羕、廖立。诸葛亮是怕这些人在无能的后主面前,争权、作乱,尾大不掉。这样的做法再加上严刑峻法,其结果,蜀汉上上下下都成为循规蹈矩的人。诸葛亮死后几十年,除了一个宦官黄皓弄权外,朝中没有出过欺上压下的权臣。但是这也带来一定坏处:过于保守,除姜维外没有出过一个才略出众的人才,以致于“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

第三,诸葛亮治蜀,注意发展生产。鉴于多年征战,民疲国弱,他还实行了闭关息民政策,“闭境劝农,养育民物”,让人民休养生息,“安其居,乐其业”。赵云建议把成都城内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归还人民,使其“安居复业”,这完全符合诸葛亮“富国安家”的一贯政治主张。刘备立即采纳。诸葛亮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制定了多项措施,以发展国家经济;又制定“薄赋敛,无尽民财”的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同时任命秦宓、孟光为大司农,设置“督农”官,加强对农业的管理。这些政策和管理,给蜀中经济带来了繁荣。所以晋朝人袁准说:“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夫本立而故末治,有余力而后及小事。”[8]

与此相关,诸葛亮还非常重视水利事业。他专门设置了都江堰堰官,征派人专门维护这个著名的水利工程;又在成都的西北角上,修筑了一条九里长堤,防止洪水,且能引水灌溉。[9]成都的城市建设水平也在蜀汉时期得到提升,街道井然有序,商业贸易繁盛,人流熙熙攘攘,继续保持大都市的规模和格局。西晋左思《蜀都赋》、张载《登成都白菟楼》有具体的记载和描绘。

诸葛亮还采用刘巴的建议,铸造钱币,平抑物价;设立“市官”,管理市场;设置盐铁官,专管盐铁生产,都收到了明显效果。

蜀锦是蜀中著名特产。诸葛亮十分重视蜀锦的生产管理。他说:“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10]他对这个关系国家重要财源的部门,首设锦官,加以专门管理。成都称为“锦官城”就是这样来的。另外,成都“濯锦城”简称“锦城”的得名也是来自蜀锦。为了支持蜀锦生产,诸葛亮以身作则,在自家园里也种植了“桑八百株”。左思《蜀都赋》里所描写的成都织锦业之盛,实非夸饰之辞。

第四,诸葛亮还牵头制定了《蜀科》这部蜀汉的法律条例。为了整顿吏治,他亲自撰写了《八务》《七戒》等“条章”。他执法如山,赏罚严明。像挥泪斩马谡,然后自请处罚的事尽人皆知。诸葛亮为官清廉,俭以养德,积蓄不多,仅有薄田15顷,桑树株。在他的影响管理下,蜀汉官场充满了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围,与魏、吴形成鲜明对照。

应该说,诸葛亮时期的蜀汉国家治理,在三国之中是较为成功的。范文澜说诸葛亮:“凡是封建统治阶级可能做到的较好措施,他几乎都做。”[11]因此,当时和后世的人,无论是不是四川人,对诸葛亮治蜀多是称赞肯定。蜀中甚至全国其他地区,都有武侯祠或诸葛亮遗迹、传说,就能充分说明这一点。

蜀汉的南部地区,称为“南中”,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刘备入主巴蜀,先后派邓芳、李恢总理南中,效果都不错。

可是,由于此前官员的管理问题,加上刘备夷陵兵败,东吴从中挑唆,南中部族首领及豪强大姓,先后起事,反叛蜀汉。诸葛亮先积蓄力量,恢复与孙吴的盟好,对南中“抚而不讨”,力争和平手段解决。结果和平手段失效。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诸葛亮南征,建兴三年(公元年)春三月出兵,“其秋悉平”,仅半年多就平定叛乱。

诸葛亮之所以数月平定叛乱,首先是蜀汉军队训练有素,军纪严明,将士忠心耿耿、作战勇敢;其次是诸葛亮指挥有方,用将得当;再加上“攻心为上”的基本政策(“七擒孟获”故事是最佳表现),这才最终赢来南中部族豪强的“归心”。

朱大渭、梁满仓认为诸葛亮平定南中,“迅速结束战争,不失北伐时机”;“实现了南中的基本稳定,免除了北伐的后顾之忧”;“开发南中的兵源财源,支援北伐战争”;“加快了南中地区的开发”,“为祖国西南边疆的建设和巩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2]这样的评价是较为全面和公允的。

南中即今四川凉山及云贵地区。这里带“诸葛”或“孔明”字样的文化古迹和民间传说广泛流传于各民族。南中在唐代就有众多的武侯祠,明清时期更是遍布;历代的“诸葛城”“诸葛营”“诸葛碑”等遗址遗迹亦不少。洪雅县瓦屋山有“诸葛止戈”纪念碑,说诸葛亮和羌人首领雍闿在本处“止兵议和”,故改名“止戈乡”;又建诸葛庙,拜祭诸葛亮。

建兴四年(公元年),诸葛亮治军讲武,训练军队,为北伐作准备。建兴五年三月,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准备北伐。从此开始了诸葛亮一生的最后阶段。这段时间,孔明不时离开成都驻扎前线,直到去世,为时8年。

北伐,是诸葛亮为了“兴复汉室”,统一中原,从蜀汉建兴六年(公元年)春至建兴十二年(年)冬先后兵出汉中、陇西等地,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历经7年。

建兴六年春,诸葛亮发兵陇西,攻祁山,天水、南安、安定郡三郡叛魏歸蜀。关中响震。后因马谡失街亭,诸葛亮只得返回汉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请降级处分。后主将其降为右将军,仍行丞相事。

本年冬,进行第二次北伐。蜀军出散关,包围陈仓,攻打二十多天未破,粮尽而退。魏将王双追击,被击败斩杀。

建兴七年,第三次北伐。诸葛亮派遣陈式攻占武都、阴平。魏将郭淮援救,诸葛亮亲自率军至建威。郭淮撤退,蜀汉得二郡。诸葛亮遂复丞相位。

建兴八年,魏分三路攻汉中。蜀调兵备战。魏军撤退。

建兴九年,第四次北伐,蜀军再围祁山,用木牛运粮。司马懿和张郃援救,蜀军击败魏军。李严运粮不继,蜀军粮尽而退。其于退军路上射杀追击的魏大将张郃。

几年的征战,蜀汉消耗很大,士兵疲惫。诸葛亮决定“休士养民”,全力进行经济建设,积蓄力量。诸葛亮设计了“木牛”“流马”的运输工具。此后,蜀军将粮食不断运往斜谷口。

经过近三年的休养准备,建兴十二年(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以魏延为先锋,出武功五丈原,开始了第五次北伐。诸葛亮在五丈原“分兵屯田”,向司马懿挑战。魏军拒不出战,双方相持百余日。

接受刘备托孤后的诸葛亮殚精竭虑,夙夜在公,事无巨细亲自过问,承受着巨大压力。建兴十二年八月,他终于积劳成疾,病倒了。诸葛亮在向成都来的使者交代自己的继任为蒋琬、费祎以后不久,即怀着没有完成统一事业的无限遗憾,在五丈原军营中逝世,终年54岁。蜀汉军旋即退回汉中,诸葛亮北伐结束。

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其成功处是蚕食了武都、阴平二郡,斩杀了曹魏大将张郃、王双,震慑、打击和削弱了曹魏的力量,对蜀汉国家起到了以攻为守的巩固作用。北伐最终没有成功,主要是曹魏综合国力大大超过蜀汉,司马懿等对手们也非等闲之辈。诸葛亮的蜀汉以一小国之力北伐大国,居然能全身而退,不伤元气,而且在诸葛亮之后的蜀汉又有姜维北伐,直到30年后方才亡国,这不能不说是受惠于诸葛亮制定的政策与实践。

后主刘禅根据诸葛亮的遗命,将其葬于汉中定军山,谥之曰忠武侯,后世简称武侯。

景耀六年(公元年)春,后主下诏在沔阳(侌陕西汉中市勉县)诸葛亮墓旁建起第一座武侯祠。此后各个时期,全国各地陆续兴建起数百个武侯祠。成都历史上曾经有过七座武侯祠,清代甚至有四座武侯祠并存于成都,这在全国绝无仅有。成都最早的武侯祠,出现于李雄成汉政权(公元—年)时期。东晋时兴建的武侯祠与刘备墓惠陵、汉昭烈庙靠近。唐宋时期,古柏参天的刘备陵、庙和武侯祠,是蜀中一大盛景。如今的成都武侯祠,是清代康熙十一年(年)重建,大致形成今天的格局,是全国唯一君臣合祀祠庙,是全国最早、影响最大的三国遗址遗迹博物馆。

在四川,诸葛亮和三国遗迹随处可见,当然,其中很多是因《三国演义》、三国戏曲和民间三国传说而形成的“三国遗迹”,并非历史意义上的,但却寄托了历代四川人民对诸葛亮和三国历史、人物、故事的喜爱、追慕和缅怀之情,如前述凉山等地的诸葛亮遗迹。

根据记载,诸葛亮在成都有两处住宅。一处位于成都市区,就是其府第,在今北校场一带。另一处在郊外,是庄园,位置在现在成都市双流区东升镇附近的“葛陌村”。村中有井一口,乡人称“诸葛井”。如今“葛陌村”名称还存,但已旧貌不在,尽为现代工厂民舍。[13]

德阳绵竹有诸葛“双忠祠”,是纪念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的。在抵抗曹魏时,父子二人死守绵竹关,双双殉国。

今属重庆奉节的八阵图,传说是当年诸葛亮训练军队,打仗时利于防卫的“阵法”,或者说是编排战斗队列的图形。在成都市青白江区弥牟镇、绵阳市郊区都有传说由诸葛亮设计制作的“八阵图”。其中尤以青白江八阵图有名,清代四川才子李调元有《八阵图歌》。

如今成都有武侯区、武侯大道、武侯高中、武侯祠大庙会等带有诸葛亮元素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设施。武侯区因武侯祠得名,境内遍布诸葛亮和三国文化设施,如三国文化街道、文化墙、文化公园等。

杜甫说得好:“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诸葛亮之于四川,之于巴蜀文化贡献甚大,影响深远。四川成都因为蜀汉和诸葛亮而更显人杰地灵,历史厚重,文化昌盛,令人向往,成为一处“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